您好,欢迎来到图强教育网
logo
全国
400-688-1101
课程导航

上好冬奥这堂思政大课

来源:江西教育网 热度:51 时间:2022-03-03

1.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等教育是实现强国富民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高校思政课要深入发掘北京冬奥会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冬奥会的育人价值,及时将鲜活的冬奥素材转化为思政课育人教材,凝聚思政教育合力,阐释“团结、和平、友谊”的奥运精神,感染和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葆有奋斗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守底色,在“中国人的浪漫”中坚定文化自信。“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美轮美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气魄、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的浪漫与新意,让北京冬奥会一开幕便惊艳世界。回顾本届冬奥会,我们会发现,除了精彩的赛事给人们的感官带来了一场场极致的视听盛宴,独具特色的中国韵味也让本届冬奥会显得与众不同。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和闭幕式上的“十二生肖冰车”;开幕式上旋转的雪花和闭幕式上凝结的中国结;开幕式上的迎客松和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这些唯美的画面加上美好的寓意,给人们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从冬奥会的吉祥物到奥运奖牌的设计,从冰丝带、雪飞燕等奥运场馆的“中国元素”到开放、自信、包容的中国精神,整届冬奥会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中国文化的灵动与厚重,感受到蕴藏在这些文化背后的中国精神和中国理念。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掘冬奥会上的这些“国风”,加强文化自信的内涵教育,进而强化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


       用好教材,在“冰雪赛场”上葆有中国精神。拼搏加奋斗,是北京冬奥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们敢于拼搏、同心同力,胜利完成比赛任务,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中国体育健儿在冰雪赛场上展现出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他们用拼搏加奋斗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冰雪公主”“小苏神”“葱桶组合”......每一个夺金瞬间的背后都蕴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他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一次次伤病,又一次次绽放,奥运健儿在冰雪赛场上展示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倔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世间很多美好梦想,都离不开手胼足胝的拼搏奋斗。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思政课要用这些榜样的力量指引青年学子向前奋进的道路,让他们不断从思政课中汲取砥砺奋进的蓬勃力量,进而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开放向上,在“一起向未来”中共建命运共同体。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喊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之声;2022年冬季奥运会,“一起向未来”,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携手共创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音。从2008到2022,14年之后,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再一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续写的无与伦比的传奇。我们忘不了开幕式上的“微火”,它践行着中国“全面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忘不了闭幕式上闪耀鸟巢上空的“天下一家”的绚烂烟火,它向世界宣告着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祈盼“天下大同”的最淳朴的夙愿。今天,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而北京冬奥会通过赛场内的平等竞技,让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信仰、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跨越种族文化差异,放下意识形态的偏见,为了纯净的“冬奥之光”而共同拼搏,同时也为深处疫情笼罩的世界注入信心与力量。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致辞时所言:“你们给和平提供了一个机会。”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宣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赓续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光辉,指引青年学子即使处身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应当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重大课题,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燃起更加炽烈的奋进之火。


       如今,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却从未停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利用好冬奥会的有利契机,运用好冬奥会的鲜活素材,把思政课讲得更有力度、有温度、有效度,展现百年大党的新姿态,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新风貌,从而更好地培根铸魂、启迪心智。2022,我们愿和世界携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起向未来!


(作者简介:黄德勇,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编辑:吴永亮  审核:卢卫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反映任何江西教育网的观点。




       征稿启事:《赣教时评》栏目投稿平台向社会开放,欢迎您围绕教育大事、教育热点话题发表评论,踊跃投稿。投稿请确保是本栏目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将按《江西教育网稿酬发放暂行办法》核算稿酬。投稿邮箱:gjsp@jxedu.gov.cn,联系电话:079186756192。


电话
咨询
官方电话咨询
400-688-1101
在线
咨询
手机
访问
帮我选课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课程名称: